寻访梅州各县(市、区)的罗氏祠堂,总能看到八个大字:“豫章世德;理学家声”。这是梅州罗氏的堂联。其中“豫章”是古氏郡名,在今江西省南昌市,罗氏在此地发展成望族。“理学”指的是宋代理学名家罗从彦。
罗姓是人口数量排在第20位的大姓,占全国人口1%,约1338万人。在梅州,罗姓人口逾28万,主要分布在梅县、兴宁、大埔、五华、丰顺等,其中兴宁占据半数以上。据载,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先辈为唐昭宗时的循州刺史罗昌儒,其约在公元900年时因黄巢起义,道路梗阻而定居兴宁,也使得罗姓成为较早入梅的姓氏之一。
每个月中旬,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周塘村的秋官第都会迎来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,他们在此谈笑风生,谈论着家族轶事,为家族兴旺出谋划策。这群老人的祖辈曾生活在秋官第里,他们中的部分人也是在此出生长大。“‘睦族敦宗团结互助’是罗氏家训中的重要内容,要求罗氏子孙一定要团结同族家人,我们这群老人聚在这里,既是为了不忘祖训,和睦团结,也是为了发挥众人智慧,壮大家族。”秋官第罗氏文化研究的负责人罗锦宜说。
【摄影记者】何森垚
【来源】南方日报
事实上,梅州罗氏均为罗珠的后裔。梅县松口一带的罗氏开基祖,为罗小九的哥哥小六。大埔县安乐渡罗姓,是罗小九的哥哥罗大九开基。五华县黄龙约的罗姓,亦是洪德公后裔。而蕉岭县招福罗姓,是罗珠四十八世天龙的后裔……罗珠是汉惠帝时期的治粟内史(即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),为豫章的名门望族,遂其后裔的堂号均称为豫章堂。
据《丰顺县志》记载,龙上古祠曾出过罗万杰、罗龙光二位文科进士,一位武魁进士罗佳雄,和九位文举人,十位武举人。“一门三进士,两协一天官”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。罗万杰被后人誉为“潮州后七贤”。他18岁中举人,22岁为进士,官至都察院佥都御史。现仍有《瞻六堂集》(上下卷)著作存世。
豫章后人迁居梅州 七县共建罗氏祠堂
罗香林(1906—1978年),兴宁宁新人。1930年夏,清华大学毕业后,即升母校研究院,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,兼肄业燕京大学研究院。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,先后在新亚书院、香港大学等校任教。罗香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、民族学家及客家学的奠基人,是近现代人文社会学术界的杰出人物。
罗屏汉(1907—1935年),原名庆良,别名志鸿,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。1926年参加革命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土地革命时期兴宁党组织、东江苏区五(华)、兴(宁)、龙(川)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,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。历任中共兴宁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、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。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、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。1935年7月,在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而壮烈牺牲,年仅28岁。
梅州罗氏名人
【作者】 张柳青
罗氏家训长达192个字,涉及宗亲和睦、扶危济困、父慈子孝、夫妻相敬、治家勤俭、待人处事、诗书宜读等内容,教育子孙后代要勇于担当,让罗氏万代流芳。
清代乾隆年间,罗芳伯由家乡渡海到婆罗洲坤甸(今印度尼西亚的西加里曼丹)谋生。1777年,他在那里率领以客家人为主的采金矿工建立了带有“小共和国”性质的华人政权——兰芳公司。罗芳伯作为兰芳公司的首任领导人,被称为大总制或大唐总长。在他去世后,兰芳公司采取选举的方式产生继任领导人,延续了108年,直至1884年被荷兰殖民政府所灭。
罗昌儒是最早迁往梅州的罗氏族人。他原居于江西南昌,唐昭宗时(889-904年间)为循州刺史,后来因为黄巢起义,道路梗阻而被迫留置在兴宁,并选择此地定居,成为最早进入梅州的姓氏族人之一。宋朝末年,豫章名门望族罗珠第五十一世孙罗洪德的后裔罗小九,时任广东循州学正。期满回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之时,路过兴宁,见此地旷人稀,沃野平畴,就与他的哥哥罗伯七在东郊和南郊筑屋定居,并以此分散到兴宁各地。
“现代人开玩笑说,同姓氏的人500年前是一家。梅州罗姓就是700年前就是一家人,都是同个支派出来的,其中大部分是洪德公和昭远公的后裔。”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罗暹兴介绍,罗洪德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,原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村,其儿子中有大部分迁居到梅州,成为梅州各县罗氏开基祖。“位于兴宁宁新街道的知名古民居‘九厅十八井’便是洪德公的第十八个儿子小九公所建,来纪念他的父亲九妻十八子之事。”
从空中俯瞰位于丰顺新埔园村的汤南龙上古寨,可见一个巨大的“龟”横卧在农田之间。这座古寨面积1.6万多平方米,围墙中间有八个堡垒式凸出的用于瞭望放哨的墙柜。古寨布局为三街六巷一宗祠,整座古寨既古朴典雅又宽敞大方。
罗桂祥是梅县三乡黄凹村人,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、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,第六、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,香港太平绅士,英廷颁赐C·B·E勋爵,梅州市首批“荣誉市民”。1940年3月香港豆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罗桂祥任董事长,生产“维他奶”,被人誉称为“维他奶大王”。从上世纪80年代起,他与兄弟陆续向家乡梅州捐资建设公益福利事业,不仅为村庄捐建水泥乡道、自来水、电力设施等,还独资捐建了梅县第一职业中学、与兄弟合资捐建医院、学校等。
至今,赖罗傅三姓依旧亲如兄弟,还时常举办三姓宗祠活动。1982年,“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”在菲律宾举办了首届代表大会,并不间断地持续进行,成为三姓族人一年一度的盛会。今年将在惠州举办第十八届代表大会。
罗芳伯(1738—1795年),梅县石扇人,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—兰芳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印尼婆罗洲开发的重要贡献者。1772年,罗芳伯和百多名亲戚、朋友漂洋过海,到印尼婆罗洲(加里曼丹岛),组建采金公司。1777年担任首任国家首脑“大唐总长”,富可敌国,并被当地人尊称为“坤甸王”。1795年,因病在坤甸逝世,终年58岁。
罗桂祥(1910—1995年),梅县区人。香港市政局及立法会原议员、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原主席、香港管理专业协会原主席,第六、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,香港太平绅士,英廷颁赐C·B·E勋爵。梅州市首批“荣誉市民”。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,生产维他奶。至1990年豆品公司营业额已到6亿元,市场覆盖美国、新加坡、澳洲和中国。
罗大佑(1954—)生于台北市,祖籍梅州市梅县区。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,制作歌曲《童年》。1982年,发行第一张专辑《之乎者也》,打破当时流行的民歌曲风,带领台湾流行音乐走向毫无前例的批判与省思风潮。1987年于纽约获颁“亚洲最杰出艺人奖”。1990年创设“音乐工厂”陆续发表《明天会更好》、《东方之珠》及《皇后大道东》等国粤语歌曲。